【经验】梅硐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四川长宁/魏定旭)
| 招商动态 |2016-05-30
近年来, 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竹荪、大头菜等比较有特色的新兴产业,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但还存在地形地理条件的客观因素和技术服务相对滞后、土地流转不规范、相关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进程。通过调查了解,对制约梅硐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基本情况
梅硐镇地处四川省长宁县最南端,距县城47km,梅硐镇幅员面积83km2, 耕地面积25 590亩, 海拔在362~1 400m之间,属于典型的丘陵、高山地区。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没有工业污染,是典型的农业大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竹荪、大头菜等为主,特色养殖以林下乌鸡养殖为主,林产品以竹笋为主,农产品加工业以大头菜、红薯粉条等为主,除粮食作物以外,其他均不能形成规模化发展。
2
制约梅硐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土地成片面积规模小,农机化水平低,整体推进难
土地面积中坝区面积不足一半,且田块小,土地不连片,机械化操作困难,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项目有限,因此效果不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资金、技术、劳动力投入比例不合理, 以劳动力投入占主导,从而农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竹荪、大头菜、乌鸡等优势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规模效应不明显,因此整体推进难度大。
2.2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成效不明显
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的内容比较单一,组织形式较为松散,没有形成规范的运行和管理标准,不能够防范风险。现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主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却不能有效的增加自己的收益, 合作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2.3 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全镇农业人口24 484人,劳动力16 641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8 719人,且多数为青壮年,在家人口主要以儿童、妇女、老人居多,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文化素质较低,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的接受程度低,从而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
2.4 扶持力度小,积极性不高
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三农”,但涉及面多人广, 真正对产业的扶持尤其是对发展在初级阶段的产业,基本没有从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只有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申报相关项目, 并且数量有限,额度小,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5 农业产业投资风险大,保险制度不健全
农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 发展农业生产的风险和难度较大。现在农业产业仅水稻、玉米、育肥猪和能繁母猪参与了政策性农业保险, 真正投资比较大的经济作物却没有政策性农业保险, 种养植户没有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不敢轻易扩大规模。
3
梅硐镇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根据各个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积极走“一村一品”的产业模式,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根据区域内的资源优势选择性的发展产业。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科技含量适中、风险相对较小的产业在小范围内小规模做起,并做好产品销售渠道的对接。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竹笋、大头菜、乌鸡等产品进行仓储和深加工,帮助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逐步使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让农产品达到利益最大化,同时解决劳动力就业以及其他社会问题。
3.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支撑,对农业产业来说,没有相关的技术人才要想发展并壮大产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问题,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产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引进来”就是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发展产业并带动当地农民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引进一些外地在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土专家”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发展产业的农民进行培训。“走出去”就是有产业技术培训指标的情况下选送一些有文化、愿意参加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的中青年去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并作为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定期为产业区域内的农民作专题培训并进行实地指导,达到出去一个,回来带动一大片的效果。
3.3 充分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能, 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机制
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地方政府要发挥好引领、协调作用,做好后方保障。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对发展产业的大户和企业,在带动农户、为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奖励,并申报相关项目,争取项目资金。二是发挥金融机构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和引导。三是强化专合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帮助农民专合组织从多种形式和渠道进入市场, 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业产业,与大市场对接, 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双赢。四是规范并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土地流转可采取农户委托生产社进行集体流转, 再由当地政府设置专门的土地流转办公室,对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让土地合法流转,同时确保农民合法权益。
客官,喜欢就@赞@了↓↓↓
《基层农技推广》
扫描二维码加关注;欢迎订购本刊